关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阻抗现象的解读
各位家长朋友:
鉴于近期个案量较大,为保障咨询服务质量,现就各位关注的咨询阶段共性现象作统一说明:
一、 关于心理咨询的阻抗现象
在咨询进入深层干预阶段时,青少年来访者常出现阶段性阻抗反应,表现为对心理咨询的抵触或回避倾向。
这恰恰是心理调适机制启动的重要表征,标志着咨询进入关键干预窗口期。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这种阻抗反应往往也同步出现在父母的身上,集中体现为:父母对咨询效果的焦虑性期待与心理咨询的认知偏差。因为父母衡量心理咨询的效果往往是:孩子去上学、去学习,才叫有效果,其实父母期待的这些事项正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加重的外在诱因,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心理问题本质的改善。
以【人际关系敏感】个案为例:某初三女孩儿由于自卑、人际关系敏感,平时说话声音很小,但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后,来访者已呈现声音响度提升30%、日均亲子对话时长增加40%等实质性改善。但父母多聚焦于学业功能恢复单一指标,导致产生“咨询无效”的认知偏差。从而中断咨询,使孩子的心理问题陷入一种死循环。
二、 咨询效果的特殊性解析
心理咨询存在内隐改善机制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调适的“黑箱效应”,即:咨询输入→潜意识重构→行为输出。
该过程具有非线性和滞后性特征,直接追问来访者的主观感受时易引发逆向强化,适得其反。
例如:以一名高三整天纠结于睡眠问题的女孩儿为例,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,未再频繁出现对睡眠问题关注的主诉,晚上入睡也变好了,平时也没有再频繁向父母反馈睡眠的问题。但是当父母一问及其睡眠问题时,孩子的回答往往是逆向的:没有变化,还是那样。
这是由于睡眠障碍来访者的改善轨迹呈现“症状行为消退先于主观认知改变”的特点。当监护人询问睡眠质量时,来访者仍会惯性的应答“没有变化”,但实际监测行为显示,孩子的睡眠已经发生了以下改变:
◆孩子未再频繁反馈睡眠问题
◆孩子入睡时间明显得到改善
◆孩子未再频繁纠结睡眠问题
所以,当出现阻抗时,作为父母,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心理咨询师配合好,协商好调整机制,共同帮孩子及父母度过心理阻抗阶段,从而开启关键干预的窗口。
心理问题随时沟通!专业人员免费在线解答!
心理咨询服务一键获取!还有更多专业指导等服务!
泰安唐訾心理咨询
手 机:13053819003
地 址:泰安市泰山区泰山龙河商贸大厦2号楼6楼604
扫一扫,关注我们
扫一扫,咨询我们
Copyright 2012-2024 taianxdl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版权所有:泰安唐訾心理咨询
工信部备案号:鲁ICP备19041257号-4 公安部备案: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83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