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多年轻的教师,面临很大的压力,她们反馈最多的就是对公开课是否成功开展的焦虑,认为没有开过公开课,可能就意味着自己的能力不被认可,其实,这是一种认知偏差,在此我给大家谈谈公开课的价值所在,希望可以带给各位老师帮助。
一.公开课的本质价值:
公开课的本质价值在于它的启发性和思考性,是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与提升的过程。我们要保持对它的正确认识,需要打破三个认知误区。
(一)公开课≠教学能力认证
当下教育系统存在的误区是将公开课异化为“教师能力考核硬指标”,实际具教师发展中心统计显示,82%的"教坛新秀"首年未承担公开课。新手教师的成长需要3-5年教学沉淀期。
(二)公开课≠个人独角戏
团队协作价值:北京海淀区“青蓝工程"数据显示,优质公开课平均凝聚6-7位教师的经验与智慧。
教研范式创新:例如上海闵行区推行的"三轮磨课法"(自主设计→教研组重构→跨校联研),也需要校内老师及跨校教师的经验交流才可以产生。
成长加速效应:对比研究发现,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37%,公开课,正是在这样的集体参与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。
(三)公开课≠完美表演秀
公开课,并非是理想化的课堂,它并非是完美的,如果想完美,也很简单,你去复制、模仿名师的教学即可以了,但是教学工作,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工作,如果刻板的去模仿,去复制,不仅起不到教学带来的效果,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,因为还有学生的适应问题,一个老师,突然改变了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,对于学生来讲,他未必适应。所以,公开课,我们要允许它的不完美存在,例如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“真实课堂公约”,允许“15%”的非常规生成,设置“教学遗憾”记录环节,建立课堂问题资源库。
二、公开课的重构认知作用
公开课,可以建立科学的专业成长坐标系,公开课的成长,需要从以下维度展开:
时间维度:将专业成长划分为“适应期(约1-3年)—发展期(大约4-6年)—成熟期(7年以上)”,单从这一点来说,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 师,没必要焦虑公开课,你只需要在这个维度中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即可。
能力模型:公开课的能力模型的建立也是受多元因素影响的,主要因素体现在:教学基本功(40%)+教育智慧(30%)+研究能力(20%)+创新意识(10%)
突破路径:公开课成长中遇到的问题,是需要不断突破的,其突破口主要集中在日常教学(60%)+专题研修(25%)+展示交流(15%),三大方面。
三、给青年教师的实践建议
梯度成长法:公开课,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梯度的成长,往往是通过从组内研讨课→校级展示→片区交流,这样的模式来实现的。
微格修炼术:青年教师,可以每周录制10分钟教学片段与同行交流,进行专项改进,不断沉淀公开课应具备的基本技能。
双轨记录法:青年教师可以利用公开课展现的机会,尝试建立“教学成功日志”与“问题案例集”,记录教学中的成功点及出现问题的改进点。
总而言之,我们要以“农业播种”的眼光对待教育,而非“工业化量产”的眼光去对待教育,教师的成长需要遵循“根系培育→主干生长→花果绽放”的自然规律。当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教学专业的发展,公开课终将回归其本质——成为助力成长的阶梯,而非制造焦虑的枷锁。
心理问题随时沟通!专业人员免费在线解答!
心理咨询服务一键获取!还有更多专业指导等服务!
泰安唐訾心理咨询
手 机:13053819003
地 址:泰安市泰山区泰山龙河商贸大厦2号楼6楼604
扫一扫,关注我们
扫一扫,咨询我们
Copyright 2012-2024 taianxdl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版权所有:泰安唐訾心理咨询
工信部备案号:鲁ICP备19041257号-4 公安部备案: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835号